闪耀中文网www.syzww.com

“读书能明理,知古今,将来能做大事。”

这小男孩都被问蒙圈了。

“我将来得大事,就是种田放牛,要是多再加两头,更好了,读书?那得去城里找先生,要交束修的!俺爹说了,那玩意儿是富贵人家少爷小姐的玩意儿。俺们庄户人家,认得数就行啦!”

“以后长大了想干什么呢?就放一辈子牛?”

小男孩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放牛啊!多自在!等俺再长大点,俺爹娘给俺说个婆姨,生几个娃!带着娃来放牛,不更自在了,俺爹都对我说了,家里面有牛放,就是好日子……不管是俺爹,还是我,都想着,能够世世代代放牛……”

他说得理所当然,仿佛这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生规划……

当然,这小男孩,跟他老爹说的也不错,寻常农户人家能买的起两头牛,那不亚于在后世开奔驰GLb了……

“小家伙,有想法!好好放你的牛吧!驾!”

年轻骑士一夹马腹,白马轻嘶一声,迈开四蹄,继续向前奔去。

随从们紧随其后,马蹄卷起一阵尘土。

小旭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挠了挠头,不明白这个好看的大哥哥为啥笑那么大声。他嘟囔了一句:“本来就是嘛……” 然后又舒舒服服地躺回了大黑温暖宽厚的背上,叼着草茎,继续看他的云卷云舒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并不知道,刚才那个被他逗得哈哈大笑的年轻骑士,正是微服私访、探查京畿民情的大明天子,朱翊钧……

朱翊钧并未直接回宫。与小牧童偶遇,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他原本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刻意放缓了行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又走访了顺天府周边的几个村镇和集市。

在喧闹的集市上,他看到一个铁匠铺里,十四五岁的学徒正抡着沉重的铁锤,汗水浸透了单衣,脸上沾满煤灰。

朱翊钧装作看农具,随口问:“小哥,可识字?”

学徒抹了把汗,憨厚地摇头:“大人说笑哩,俺们打铁的,认得铁砧、认得火候就成,要字儿干啥?师傅教俺看火候,靠的是眼力劲儿和手劲儿,不是书本儿!”

在一个卖菜的摊子前,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农正和顾客为几文钱讨价还价。

朱翊钧买了点菜,闲聊道:“老丈,家里儿孙可曾读书?”

老农叹了口气:“读啥书哟!半大小子,正是能干活的时候,去学堂坐一天,少干一天活,家里就少一口嚼谷。认得自家名字,会数铜板,够使唤啦!读书?那是要脱层皮、花大钱的营生,不是咱庄稼户能想的。”

………………

………………

所见所闻,触目惊心,朱翊钧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曾大力推行社学之制。

《明太祖实录》有载:“命天下府、州、县皆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甚至有令:“五十家为一塾,选高年有德者为师……子弟年八岁以上者俱令入塾读书。”

虽然执行程度因时因地而异,但洪武年间,朝廷对民间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是空前的,旨在扫除蒙昧,教化百姓……

可以说,在封建时期,大明朝百姓得识字率是最高得,在洪武年至永乐末年,认识字得百姓,大概占百分之十……

看着比率不大,但实际上已经很高了。

宋朝得时候,文风何其昌盛,民间繁华,但百姓识字率百分之七左右……

在另外一个时空得清朝,识字率甚至不超过百分之二……

此时,虽然社学名义上仍在,朝廷也时有重申,但地方官吏多视为具文,敷衍了事。

社学要么破败废弃,要么被挪作他用。

师资匮乏,束修高昂,再加上民生艰难,普通百姓为生计奔波尚且不易,哪里还有余力、余心送孩子去读那些“不当吃不当喝”的书?

朱翊钧意识到,他治下的帝国,看似承平,甚至强大,但在一些基础上面,就比如民间孩童的识字率,恐怕已远远低于国初洪武年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