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1章 招揽人才·态度 (1 / 2)
闪耀中文网www.syzww.com
【军队本身的训练有了,钱粮有了,那么还缺什么?缺一点人才。】
【于是,张献忠也不忘招揽读书人作为自己的参谋人员,帮助自己判断局势、规划时机和大军的行动。这些人中,比较有名的有潘独鳌、徐以显等人。】
【潘独鳌,秀才出身,是湖北应县的生员,但是他却并不是等到张献忠归降后才投奔的张献忠,而是在此之前——明朝末年,起义频频,潘独鳌就在应县的萧家畈湖结了个水寨,训练了一支三十人的队伍。崇祯九年,张献忠率领大军从附近路过,潘独鳌立刻选择归顺,自此成为了张献忠的军师。】
【虽然他不是等到张献忠归降明朝朝廷之后才投奔张献忠的,但是这也正是张献忠一直在做着复起的准备的证明——都投降了,却也没有把自己手下的读书人遣散的意思。】
【顺带一提,还有说法是潘独鳌投奔张献忠,是因为他在应县那边,和当地的乡绅争夺田产,结果败诉了,于是愤愤不平之下干脆跑去投奔了张献忠。】
【以上种种,都充分证明了张献忠的归降完全是“权宜之计”,而不是真的就此放弃起义。】
“不解散军队也就罢了,明目张胆地不听指挥,还不停练兵,四处购买武器马匹,甚至还在制造战船……”不少官员都陷入了迷茫,“他是怎么做到的?”
或者说,明朝朝廷是怎么做到的,允许张献忠干这么一摊子事儿,而毫无反应毫无动静的?
按照常理——虽然按照常理,第一步解散军队这一关明朝朝廷和张献忠就过不去,但是当时的明朝朝廷……这一点还是放过吧——不听指挥,这一个问题总该是重点吧?
怎么张献忠就能够理所当然毫无畏惧地去做呢?
而明朝朝廷,明朝地方官府,明朝的那些军队将领,他们还真的也就认了?
怎会如此?怎能如此?
这又是一个并未身处这个时期的官员深深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事情。
至于后面的,那就简直是更离谱了!
练兵,练兵,练兵……练兵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放过去的?别说是被张献忠全都隐瞒下来了,练兵的动静可不是想隐瞒就能隐瞒得了的。如果很好隐瞒,那么古往今来那些偷养私兵的人就不需要专门找一些深山老林作为养兵地点了。
所以,张献忠练兵这件事情是不可能完全瞒过去的。明朝地方官府不可能不知道。
既如此,他们又是为什么能够对此不在意,让张献忠继续下去的?
“难道是因为张献忠说自己练兵是为了备不时之需,为了随时调兵出战,镇压其他的起义军,清剿贼寇?”有官员脑洞大开,顿时联想到了张献忠最开始不解散军队的借口上,“这确实是能联系起来,可是之前张献忠不还完全不听调令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