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关于治理一个县城的感悟 (2 / 2)
闪耀中文网www.syzww.com
“效果没那么快,也还会有反复。县城就这点人手,这事那事,方方面面都紧。”
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嘴角有一丝无奈又笃定的笑意:
“治理县城,得像中医把脉,急不得。得耐着性子,一点点摸清脉象,找准症结,温药慢火,既祛病又不伤元气。现在做的这些,就是这副‘温药’。”
周晓芸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我听说您推了个‘困难群众清零行动’?”
周晓芸转换话题。
“目标很高。”
“目标不高不行啊。”
郑仪目光沉静下来。
“杨老歪那样的,不止一个。有的在册,有的‘隐身’。有的真困难,有的像杨老歪那样,是心里的疙瘩没解开。”
他顿了顿:
“以前我们扶贫,盯着钱,盯着项目落地率。这次‘清零’,更多是盯着‘人’,盯着他为什么困难?困难在哪里?有没有解开的可能?”
“比如?”
“比如,”
郑仪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挑着担子卖手工豆腐的老妇人。
“刚才跟婆婆聊了两句。她男人走了,儿子在城里打工,自己有点慢性病,做豆腐是祖传手艺,也是唯一生计。政府给她办了低保,也纳入了合作社医疗帮扶名单。”
“这是‘清零’?”
“这是保底。”
郑仪摇头。
“下一步,想联合县里食品厂,看能不能把她这种小作坊纳入微产业链,提供点无菌包装的技术支持,帮忙对接下社区团购或者小型超市。
让她的豆腐能卖得更好点,更远点,收入更稳点。这才是‘清零’,从生存,到有尊严、可持续的生计。”
周晓芸的目光再次投向那位佝偻着背、小心切着豆腐的老妇人。
郑仪这番话,不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变成了眼前这个具体老人的可能未来。
“那杨老歪呢?”
周晓芸抛出这个尖锐的问题。
“他是您‘清零’名单上的‘硬骨头’吧?他的‘尊严生计’,您打算怎么‘清’?”
郑仪的目光瞬间变得复杂而深远。
他沉默了片刻。
“杨老歪……”
他的声音低沉下去。
“他最难清的,不是穷,是心里那股被彻底打趴下的‘认命’,和用耍赖、赌博来麻痹自己的‘扭曲’。他是‘历史遗留问题’砸出来的一个活标本。”
“给他治腿,给他生活费,甚至给他盖间新房,都容易。”
“但把他心里那个被二十年前那顿棍棒打碎的东西重新粘起来……难。”
郑仪的语气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和清醒。
“这种‘清零’,不是几个月、甚至几年能完成的。可能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
“那您还做?”
“做。”
郑仪回答得斩钉截铁。
“再难也得做。给他一个‘安全网’兜底,给他一个‘出口’,持续的心理疏导。让杨树根这样关心他的人别放弃。一点一点地,像蚂蚁啃骨头。”
“这次‘清零’,我最大的感悟就是:”
郑仪的目光投向市场尽头那条缓缓流淌的、水质依旧浑浊的小河。
“基层治理,光有决心不够,光有技巧不够,光有钱更不够。”
“它需要一种‘笨功夫’。”
“得蹲下去,贴着地皮,去感受那种具体的、带着汗味和烟火气的困难。把那些抽象的‘数字’和‘指标’,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去理解他们的委屈、无奈、甚至被逼出来的刁钻。”
“这需要理性。”
“理性地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知道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
“理性地承认治理能力的不足,知道很多事我们暂时还做不到尽善尽美。”
“理性地接受过程的反复和曲折。”
郑仪的语气愈发沉静。
“然后,在这份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再拿出决心。”
“不是拍桌子喊口号的决心,而是像这篾匠编篮子一样,一篾一篾,耐着性子,把该压紧的地方压实,把松散的漏洞一点点补上的那种决心。”
“少些对速成政绩的迷恋,多些对复杂现实的敬畏和耐心。”
“这大概就是……我理解的,治理一个县城的‘理性和决心’。”
周晓芸放下了手中的笔。
市场喧嚣的声浪仿佛在这一刻都模糊了。
她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
他的夹克沾了点灰,鬓角似乎比上次在新闻里看到的照片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但那双眼睛,依旧清澈,沉静,闪烁着一种经过思考淬炼后更为笃定的光芒。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慷慨激昂。
只有对“笨功夫”的强调,对“理性”与“决心”关系的清醒认知,对治理复杂性的深刻体察,以及一份……沉甸甸的、扎根于泥土的责任。
她感觉手中的相机有些沉重。